索  引  号: 1262042378404828X7/2023-00002 生成日期: 2023-11-22
文       号: 关键字: 生态,推进,碳,发展,推动
所属机构: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机构:
关于印发《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 甘环发〔2023〕19号
信息来源:景泰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11-22 10:15
浏览次数: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印发《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

甘环发〔2023〕19号


各市(州)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局、经济发展局、城乡建设和交通管理局、农林水务局:

《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已经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生态环境部等7部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推动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锚定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完善法规标准,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主动服务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聚力保障“四强”行动,助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目标任务。

(二)工作原则

——坚持系统推进,突出协同增效。按照省委、省政府碳达峰工作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设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碳达峰碳中和融合,强化目标、区域、领域、任务、政策、监管协同,增强生态环境政策与能源产业政策协同性,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碳达峰。

——强化源头防控,合理调控增量。紧盯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的主要源头,突出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口,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全社会减污降碳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优化技术路径,逐步降低存量。切实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激励作用,统筹水、气、土、固废、温室气体等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优先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

——注重机制创新,鼓励先行先试。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和统计、监测、监管能力,建立健全一体推进减污降碳的管理体系。发挥基层积极性和创造力,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强推广应用,实现多层面、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协同度有效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积极进展,助力推动全省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二、工作任务

(四)加强源头管控

1.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分类指导的减污降碳政策体系。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区管控体系,强化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分区管控,推动“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落地应用。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严格落实产业准入及退出政策要求。加快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依法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州人民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市州人民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2.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政策、“三线一单”、环评审批、取水许可审批、节能审查以及污染物区域削减替代等项目审批相关要求,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能耗、物耗、水耗等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持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治理,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高起点设定项目准入类别,引导产业向“专精特新”转型。结合资源禀赋,落实国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准入要求,大力推动我省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水利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全面开展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提升大容量、高参数、低污染煤电机组占煤电装机比例,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有效削减散煤等非电用煤,规范自备电厂运行管理,严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以外新(扩)建燃煤自备电厂。严格执行行业能耗标准和国家产能置换政策要求,控制钢铁、建材、化工等耗煤行业耗煤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电力外送与就地消纳结合,采用多能互补开发模式,加快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在生物质资源富集地区,积极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和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深入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兰州、天水、定西、张掖、陇南等地区中深层地热能和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稳步推进黄河上游既有水电站扩机改造工程,谋划布局抽水蓄能电站。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落实好国家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严监管、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和高比例消纳。持续推进兰州市、金昌市、武威市、临夏州等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新改扩建工业炉窑采用清洁低碳能源,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优先保障居民用气,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和农业用煤天然气替代。(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倡导绿色生活消费,营造绿色生活良好氛围。开展绿色社区等建设,深入开展全社会反对浪费行动。推广绿色包装,推动包装印刷减量化,减少印刷面积和颜色种类。提升交通服务智能化、低碳化水平,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发挥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节能减排引领示范作用,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国有企业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绿色发展引领机制。(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政府国资委、省机关事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突出重点领域

5.推进工业领域协同增效。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广绿色设计,探索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分销以及回收处置利用全产业链绿色化,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推进工业节能和能效水平提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实施“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钢铁行业鼓励具有废钢、电价、市场等优势条件的长流程钢厂通过就地改造转型发展短流程炼钢。水泥行业优化原料结构和燃料结构,开发高比例固体废物利用的水泥生产技术,提升粉煤灰、电石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加大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石化行业推进兰州石化、庆阳石化、玉门油田减油增化转型发展。电解铝行业提高再生铝比例,推广高效低碳技术。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到2025年,全省短流程炼钢占比提升至5%左右。推动冶炼副产能源资源与建材、石化、化工行业深度耦合发展。鼓励重点行业企业探索采用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以煤电、钢铁、煤化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CCUS示范工程试点。(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协同增效。加强铁路专用线与普通干线铁路网一体衔接,鼓励新建及迁建大宗货物年运输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及物流园区同步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提高铁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例。发展城市绿色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合理布局公交专用道和城市停车场、首末站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共享单车等投放体系,持续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水平。推动运输工具装备绿色低碳化。加快新能源车发展,逐步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公务用车电动化替代,探索推进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应用。有序推动老旧车辆替换为新能源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到2030年,全省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限制高能耗、高排放落后船型,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逐步推进码头岸电设施改造。加强全省民用机场飞机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施建设,逐步推动民用机场场内车辆运输装备电动化替代,到2030年,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以上机场飞机辅助动力装置安装使用率达到100%。(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中铁兰州局集团公司、省民航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7.推进城乡建设领域协同增效。优化城镇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建筑总规模,加强建筑拆建管理,多措并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结合我省气候特点、建筑功能类型,推广适宜低碳技术在全省建筑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筑节能绿色改造与清洁取暖同步实施,开展试点城市电力、燃气、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工业余热、热电联产等多种方式清洁取暖改造,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工作。鼓励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等过程中同步实施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和微改造,推进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合理控制城市照明能耗。大力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光储直柔一体化试点。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推进乡村建设和低碳转型。(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推进农业领域协同增效。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协同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合理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推进绿肥和畜禽粪肥还田等土壤培肥措施。到2025年,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提高到43%。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秸秆焚烧管控。提高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加强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用能模式,加快农村取暖炊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设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9.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坚持以水定林、因地制宜,依托国家林草重点工程项目,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扩大林草资源总量;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等林草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蓄积量,稳定林草资源存量,推动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落实不同生态功能区分级分区保护、修复、监管要求。推进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管理,加强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监测,健全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机制。加强土地利用变化管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推行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带。优化城市绿化树种,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提升城市水体自然岸线保有率。开展生态改善、环境扩容、碳汇提升等方面效果综合评估,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省林草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优化环境治理

10.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优化治理技术路线,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有序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玻璃、铸造、石灰、矿棉等行业实施深度治理,开展工业炉窑综合整治。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VOCs治理优先采用源头替代、废弃溶剂回收利用等措施。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提高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水平。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氢氯氟烃生产线改造,逐步淘汰氢氯氟烃使用。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交通运输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推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及再生水调蓄设施,拓展再生水利用渠道。探索推广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就地回用。建设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推广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提高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在污水处理厂推广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能耗和碳排放管理。以资源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合理规划污染地块土地用途,鼓励农药、化工等行业中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于拓展生态空间,降低修复能耗。鼓励绿色低碳修复,优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路线,推动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植树造林增汇。研究利用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受损土地、已封场垃圾填埋场、污染地块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强化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推进兰州、金昌、天水、兰州新区等“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冶炼渣等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产原料,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3000万吨左右;到2030年,利用量达到3400万吨左右。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针对退役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固废,探索规范回收以及可循环、高值化的再生利用技术及途径。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各设市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县城因地制宜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加快补齐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短板,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在无害化前提下推动就地减量。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塑料垃圾填埋量。探索适合全省厨余垃圾特性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与餐厨废弃物、粪便、园林废弃物等协同处理。减少有机垃圾填埋,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恶臭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动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利用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禁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添汞产品的非法生产,从源头减少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固体废物产生。(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开展模式创新

14.探索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基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目标要求,以兰州-兰州新区中心经济圈为核心,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模式,积极推进兰州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建设,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开展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以及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无废城市”(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兰州新区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兰州市等)建设中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不同类型城市减污降碳推进机制,在城市建设、生产生活各领域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开展典型经验和案例凝练总结,为全省乃至全国碳达峰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甘肃方案。(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开展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鼓励各类工业园区根据主导产业和污染物、碳排放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置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开展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通过政策激励、提升标准、鼓励先进等手段,推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开展减污降碳试点工作,健全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碳资产管理水平,鼓励企业采取工艺改进、能源替代、节能提效、综合治理等措施,实现生产过程中大气、水和固体废物等多种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大幅减排,显著提升环境治理绩效,实现污染物和碳排放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十四五”期间力争推动一批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行动。支持企业进一步探索深度减污降碳路径,打造“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省生态环境厅负责)

(八)强化支撑保障

18.加强协同技术研发应用。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部署实施一批大气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重点创新项目。加强氢能冶金、二氧化碳合成化学品、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等研发,推动炼化系统能量优化、低温室效应制冷剂替代、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试点应用,推广光储直柔、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智慧交通、交通能源融合技术,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应用成本大幅下降。推广烟气超低排放与碳减排协同技术和多污染物系统治理、VOCs源头替代、低温脱硝等技术装备应用。充分利用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减污降碳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和效率。加快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共性技术示范、制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配合开展水土保持措施碳汇效应研究。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重点方向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减污降碳领域科技支撑力量。鼓励长庆油田、玉门油田推广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完善减污降碳法规标准。贯彻落实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体系、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可行技术指南、监测技术指南,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研究制定我省特色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省生态环境厅、省司法厅、省工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加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研究探索统筹排污许可和碳排放管理,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减污降碳管理要求。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履约制度,配合做好配额分配。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严格遵循国家碳排放核算方法要求,建立并完善我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探索开展重点城市、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引导各地区优化协同管理机制。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强化减污降碳经济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财政政策支持,财政部门要做好减污降碳相关经费保障。完善绿色低碳经济和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减污降碳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气候投融资,建设省级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支持兰州市等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建设。建立有助于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电价政策。继续争取将更多城市纳入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范围,有序推进试点城市散煤替代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应用,将其作为阶梯电价、用水定额、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管控等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推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中国银保监会甘肃监管局、中国证监会甘肃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2.提升减污降碳基础能力。按要求组建重点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逐步开展全省及重点区域温室气体遥感监测,拓展完善天地一体监测网络建设,提升减污降碳协同监测能力。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组织编制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探索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库。研究建立固定源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协同管理制度,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实行一体化监管执法,探索实测结果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企业排放量核算、减排监管等方面的应用,辅助提高统计核算客观性、公正性。依托移动源环保信息公开、达标监管、检测与维修等制度,探索实施移动源碳排放核查、核算与报告制度。积极推进市(县)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量,配备专职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提升市县级生态环境部门碳排放监管水平和技术能力。指导企业提高碳排放报告数据质量管理水平和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的能力。(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扛起责任,抓好贯彻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系统推进相关工作。各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目标,细化工作任务,确保减污降碳各项重点举措落地见效。(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强宣传教育

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业务培训,提升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人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宣传引导,选树减污降碳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利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活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提高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水平。(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国家气候和环境治理,配合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发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合作平台作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交流。加强与相邻省份在减污降碳政策、标准方面的联通协同,与先进省份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为实现碳达峰目标贡献甘肃智慧、甘肃方案。(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住建厅、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省市场监管局、省气象局、中国证监会甘肃监管局、省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加强监督考核

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生态环境相关考核,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探索研究符合省情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数,根据生态环境部安排部署逐步建立体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的生态环境考核体系。(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负责)

(信息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抄送: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国家税务总局甘肃税务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统计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气象局、中国银保监会甘肃监管局、中国证监会甘肃监管局、省林业和草原局、省乡村振兴局,中铁兰州局集团公司,省民航机场集团,各市(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2023年3月22日印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