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262042378404828X7/1970-172857 生成日期: 2021-09-15
文       号: 关键字: 科技,环境,生态,支撑,流域
所属机构: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机构: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专家访谈丨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
信息来源:景泰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9-15 00:00
浏览次数: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面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形势,如何进一步紧扣人民群众需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和科研体制创新,中国环境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

中国环境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生态环境科技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就?

李海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科技(以下简称环境科技或环保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投入精准。投入大、覆盖面广,国家组织实施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以及大气、土壤、固废、村镇等十多个重点专项。投入更精准,例如为破解京津冀区域大气重污染困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启动总理基金项目,以国家投入为主,带动40多个城市共同投入,协同开展科技攻关,三年时间就突破了重污染天气问题,解决了人民的心肺之患。投入多元化,落实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生态环境部、三峡集团,以及国企、地方政府等,联合投入科技经费,在长江沿线58个城市协同攻关,区域累积性污染问题得到快速解决。环境科技不再是“小打小闹”,政产学研用联动的合作模式,促进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见效。

二是成果丰硕。根据科技部预测结果,“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科技与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差距明显缩短,由过去的10年-15年缩短为5年-10年,从起跑、跟跑发展到了并跑。水、大气、土壤、生态等传统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区域环境质量与安全、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效应、环境信息与预测、环境与健康风险等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原创、交叉、前沿技术明显增多,为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提供了关键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撑。

三是机制形成。国家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新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3个、工程技术中心3个、科学观测研究站8个,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部领导下,初步形成了“1+X”科技攻关举国体制机制,在京津冀、长江流域,汇聚564家优势单位、8000余名科技人员,在百座城市开展集中攻关,推动了我国区域污染治理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升级。

中国环境报:黄润秋部长在8月1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九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圆满超额完成。生态环境科技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支撑作用?

李海生: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国之大者”,而科技创新就是克敌制胜的有效法宝。通过建立和运用大区域、多要素协同的复杂环境工程管理理论方法,可系统解决城市集群、区域、流域大开发带来的生态格局—产业结构—污染叠加的长期累积环境影响问题。在生态环境部科财司的精心组织下,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是有力支撑蓝天保卫战。推动了一大批大气领域科技成果落地见效。特别是成立国家大气攻关中心,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快速弄清区域内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创新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制定技术,突破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决策支撑技术,构建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与决策支撑体系,有力支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圆满收官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实施,为大幅提升人民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全面支撑碧水保卫战。水专项研发了一批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形成了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突破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有效支撑了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质量改善。水专项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长江流域,新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把脉问诊全流域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风险“病因”,提出 “上下游、左右岸”流域协同治理方案,初步治理了“三磷”整治的历史顽疾,实现了流域磷负荷削减1/3以上。
三是科技支撑净土保卫战。突破了一批多尺度土壤环境风险调查评估、重金属污染修复、持久性有机物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中,融合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迅速形成了对土壤、农业农村和地下水领域生态环境监管科技支撑能力等。

中国环境报:“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您认为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