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62042378404828X7/1970-172857 | 生成日期: | 2020-07-01 |
文 号: | 关键字: | 产业,农业,发展,建设,全县 | |
所属机构: |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
景泰县农业农村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 |
信息来源:景泰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0-07-01 03:34
浏览次数:
|
|
|
|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总体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牧业生产稳步推进。进一步巩固提升粮油、生猪、禽三大基础产业,发展壮大果、蔬、药、羊四大主导产业,做精做优小杂粮、戈壁鱼虾蟹、肉牛、黑毛驴、奶骆驼五大特色产业,持续深化“3+4+5”产业格局。上半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02.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4.8万亩(小麦12.7万亩,玉米28.3万亩,豆类9.46万亩、马铃薯0.8万亩,小杂粮0.3万亩、水稻0.47万亩、其他2.72万亩),瓜菜种植面积5.9万亩(设施蔬菜0.2万亩,高原夏菜2.1万亩,瓜3.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9.5万亩(甘草5万亩,枸杞2.4万亩,其他2.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4.9万亩,林果种植面积15.3万亩(苹果1.2万亩;红枣2.9万亩,梨2.9万亩,文冠果8.7万亩,其他0.3万亩);食葵种植面积8.2万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3.9万亩。 全县标准化养殖场达1017个,牛、羊、猪、黑毛驴、家禽饲养量分别为1.7万头、105万只、22万头、7430头、121万羽。蛋奶总产量达5470吨(禽蛋产量3028吨,奶类产量2442吨)。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水产品产量160吨。 (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立足“三大片区”区域特点及基础优势,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猪、鸡三项基础产业,发展壮大林果、蔬菜、中药材、肉羊四项主导产业,做精做优碱水鱼虾、小杂粮、黑毛驴、牛、奶骆驼五项特色产业,形成了发展结构更加优化的“3+4+5”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有效破解干旱山区、盐碱危害区、边远风沙区发展瓶颈,逐步形成“鱼米粮仓+现代园区+戈壁农业”的产业布局。干旱山区:创新土地开发模式,依托四大“旱变水”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13.2万亩,培育壮大食葵、甘草、肉苁蓉、高原夏菜和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实现旱砂地变产业基地、群众变产业工人、收入单一变多元增收“多赢”局面,带动项目区农户2万余人,实现人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盐碱区:按照“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思路,充分利用盐碱水资源,发展现代休闲渔业。经过试验和示范推广,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万余亩,累计带动盐碱区1万多名群众脱贫致富。风沙区: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突出生态防护林和特色经济林“两条主线”。沙漠枸杞、沙漠酥梨等特色林果业、中药材以及甘草羊、黑毛驴、奶骆驼等特色养殖业成为风沙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三)多元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健全。依托“6+6”产业扶持政策,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建立“8%保底分红+8%补助+N%效益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积极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作坊、小买卖等“五小”产业,涉及217户贫困户,落实扶持资金35.34万元。紧抓金融服务“三农”的政策机遇,积极扩展产业贷款和农业保险服务。农业保险围绕中央、省、市、县补贴险种,扩大保险范围,景泰县2020年共开办品种18个,确保有投保意愿的所有贫困户主导产业全覆盖。 (三)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通过“建立工作台账、细化阶段目标、层层压实责任”等举措,凝聚部门力量,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大合力,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以及“星级乡村”创评工作为契机,着力打造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典型示范乡镇、村,推动全县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截至目前全县创评五“星”村4个,四“星”村32个,三“星”村91个,二“星”村8个。 (四)产业扶贫稳定发展。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渠道”的目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脱贫的根本之策。依托企业在集约生产、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项目支持、协调贷款、扶贫资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壮大。“六大产业园”和“十大示范园区”成为加速全县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动力。“五大基地”(以菁茂甘草产业园为引领,打造全国最大的甘草种植加工基地;将海大盐碱渔业养殖示范园打造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科研能力最强的盐碱水养殖示范基地;建成牧原100万头、正大18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园,配套建成饲料加工生产线,打造全省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生猪生产加工基地;全面完成润丰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10万亩食葵种植,打造全省种植规模最大的食葵生产基地;将品高食品公司打造成全省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基地)正在逐步建立。全县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达151个(脱贫产业园72个,特色产业园79个),60个贫困村均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 (五)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围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积极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不断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活力。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34家。2020年我县被确定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通过制定试点方案、开展宣传发动、积极开展试点等工作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质量提升,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合作社2213家,正常运行的合作社1756家,其中:运营规范的498家,比2019年增加了25家,运营较规范的988家,比2019年增加了90家。 (六)品牌培育持续加强。坚持把“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工作作为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业务骨干组,围绕特色支柱产业,深入企业帮办服务,不断扩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今年新培育创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禾苑嘉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早酥梨、枸杞等99个产品,正在组织积极开展认证。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9.64万亩,获证企业41家,产品证书76份,认证产品涵盖精细蔬菜、小杂粮、林果产品、麦类加工等多类产品。稳步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有效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新格局,为品牌培育奠定更加坚实基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七)项目拉动作用增强。积极对接申报项目,已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通过凝练申报、争取立项、招商引资,2020年全县确定建设的农业农村重点项目14个,项目建设内容涵盖设施农业、食葵、甘草、肉苁蓉等特色种植和猪、牛、盐碱鱼虾等养殖业,计划完成总投资86.88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8.56亿元,目前开工建设农业重点项目11个,开工率达到78.6%,完成投资2.33亿元。景辉在寺滩乡种植食葵10万亩,食葵产量将达2万吨以上,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正大18万头、牧原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推动我县生猪养殖跳跃式发展。前进牧业3万头奶牛养殖项目选址基本完成,预计7月底动工建设,该项目的落地实施可有效促进我县畜牧产业提档升级,以前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减免了秸秆焚烧现象。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进会、全省渔业绿色发展现场观摩会在我县成功举办。 (八)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牢固树立“以绿治脏、以绿治乱、以绿增靓”理念,深入推进“四抓四促”农村环境整治,扎实开展“三清三拆三规范”行动(清垃圾、清沟塘、清畜禽粪污;拆违建、拆危旧房、拆残垣断壁;规范柴草堆放、规范物品摆放、规范粪污排放),集中整治农村环境“14乱”,推动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大变脸”、换新颜。2020年,我县农村户厕改厕任务6743座,截至目前已完成6533座,完成总任务的96.9%,7月底可全面完成建设任务;65个清洁村庄已全面创建完成。积极发展休闲乡村游,促生新的乡村经济增长极,石头部落大水䃎、桃花谷邸红岘台桃花村、沙洲小镇红沙岘、杞渔小镇西和村等乡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九)抓好疫病防控工作。一是累计完成免疫疫苗注射182.78万头份(免疫猪O型口蹄疫苗8.88万头,牛双价口蹄疫疫苗1.18万头,羊双价口蹄疫疫苗48.18万只,鸡禽流感疫苗76.63万羽,小反刍兽疫疫苗30万只),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规定要求。二是完成羊布病检测1839份,其中监测出阳性5份,全县共完成牛布病检测总数为30 份,全部为阴性。对检测出的阳性羊只全部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三是对全县猪、鸡、牛、羊进行抽检监测,其中:猪口蹄疫305份,鸡禽流感207份、鸡泄殖腔咽喉试子30对。四是上半年共产地检疫各类动物44.34头(只、羽),其中生猪8.05万头,牛0.13万头,羊12.72万只,鸡23.43万羽,产地检疫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十)全面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一是按照“一对一”监管原则,对全县1123家养猪场(户)不漏一场、不漏一户进行了多次排查,重点对215家规模养猪场进行排查,目前共排查了3640多场(次),排查生猪20.35头(次)。二是严格落实活畜禽调运落地报告和隔离观察制度,强化对疑似非洲猪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检查,督促养殖场(户)和生猪屠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禁从疫病发生省、相邻省和途经疫病发生省调入生猪或生猪产品。截至目前,省内其他县区调入我县生猪14.7118万头,我县没有跨省调入生猪。三是加强养殖场(户)、屠宰场等重点场所的监督检查,截至目前,驻场检疫人员在甘肃品高食品有限公司共检疫猪11.56万头,未发现异常生猪。四是加强运输环节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我县营盘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职能,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查证验物制度,切实做好对过往运输生猪及生猪产品车辆的监督、检查、消毒和登记等工作。同时严厉打击违法调运行为,截止目前,全县共查获违规调运生猪车辆2辆,办理违法案件2件,罚款8.9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过去半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和不足。一是企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全县带动能力好的龙头企业总体个数较少,合作社服务水平、人员素质、指导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整体水平较低,在加工中存在着产品单一化,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质量标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0年下半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总目标,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确保全面同步步入小康社会。 (一)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通过“建立工作台账、细化阶段目标、层层压实责任”等举措,凝聚部门力量,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大合力,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以及“星级乡村”创评工作为契机,着力打造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典型示范乡镇、村,推动全县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到2020年底力争打造乡村治理示范村镇3个、全县五星村达到20%以上,四星村达到40%以上,三星级以上村实现全覆盖。 (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确保种养殖业稳定发展。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及“3+4+5”的产业发展体系(粮猪禽三大基础产业,果菜药羊四大支柱产业,小杂粮、鱼虾蟹、黑毛驴、肉牛、奶骆驼五大特色产业),加快构建健康稳定的产业发展布局。下半年确保海升23万㎡智能温室建成投产、加快2020年1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强农业保险、农技服务等保障服务,提升种植业生产值,稳定种植业收入值;加快推进牧原100万头生猪养殖场、正大18万头生猪养殖场、良鑫戈壁农业万头生猪养殖场、前进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场、顶正牛业等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我县养殖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底,力争全县一产增加值可达到17.31亿元,同比增长6.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15.83元,同比增长8.5%。 二是建设绿色标准化产业基地。根据区域特点及基础优势,突出特色精准谋划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集约经营,强化科技支撑,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巩固提升“六大产业园”、“十大示范园区”,着力打造“五大基地”(以菁茂甘草产业园为引领,打造全国最大的甘草种植加工基地,在建成6万亩的甘草产业园基地的基础上,稳定种植面积,加强科技合作研究,提取甘草试剂,提升甘草综合价值;将海大盐碱渔业养殖示范园打造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科研能力最强的盐碱水养殖示范基地,2020年底带动全县盐碱水养殖面积达2万亩;建成牧原100万头、正大18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园,配套建成饲料加工生产线,打造全省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生猪生产加工基地,2020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百万头以上;全面完成润丰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10万亩食葵种植,打造全省种植规模最大的食葵生产基地;将品高食品公司打造成全省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基地)。 三是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猪羊肉分割包装,甘草、枸杞、肉苁蓉、和尚头小麦等农畜产品加工包装及冷链物流产业,2020年果蔬储藏能力达到25万吨。以打造“甘味”品牌为导向,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力争年内申报地理标志产品1个,培育认证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5个以上,“三品一标”认证面积稳定在全县食用农产品生产规模的50%以上。依托天津农食互联搭建农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拓宽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经济价值。 四是发展壮大带动主体。全力以赴扎实解决两园建设、产业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水漫灌”、村集体经济收入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力争2020年新增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6家,资产总额超过30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持续规范提升合作社水平,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20家,其中贫困村10家,组织培训合作社带头人500人次,全县合作社运营规范率达到75%以上;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全县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65%以上,13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达到2万元,达标率100%。 五是着力推动新灌区扩面增效。依托“四大水利工程”,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着力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积极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依托新疆润丰、甘肃菁茂、景泰德勤等龙头企业,在寺滩乡、正路镇、芦阳镇实施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项目,发展葵花、甘草、肉苁蓉、小金瓜等特色种植产业。依托牧原集团、正大集团、顶正牛业在正路镇、寺滩乡等乡镇发展生猪和肉牛养殖产业。 六是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实现乡有土地流转服务站、县有土地流转中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家,力争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5万亩;全面开展以农村“三权”抵押及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为主的“智慧乡村”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总结提升试点工作经验,创新建立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融合等“十项机制”,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建立“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三)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以“一干四支三片区”和“两沿两边”村庄为重点,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加快实施红岘台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赵家水村红色旅游乡村等示范点建设项目。坚持以美丽庭院建设为重点,牢固树立“以绿治脏、以绿治乱、以绿增靓”理念,按照“庭院变果园、残垣变田园”(闲置庭院及拆除残垣断壁后的空地种植林果、蔬菜等)思路,创新人居环境整治及庭院经济新模式,真正实现残垣变田园,“废墟”变良田,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院内以及零星闲置地块的绿化、美化工作。结合“三清一改”,积极开展村庄环境修复、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拆旧复垦,加快沿河和主要交通干道沿线绿化,构建绿色“风景线”。完成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34个,户厕改造6743户全面完成,全县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0%以上;实现村庄垃圾收集运输全覆盖,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饲料化率达到65%。 (四)抓好重点项目实施。 景泰县甘草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稳定甘草种植6万亩,加强科技合作研究,提取甘草试剂,提升甘草综合价值,带动增加收入。景泰县现代农牧产业化18万头生猪示范项目:积极协调落实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力争12月底建成投产。景泰县德勤肉苁蓉生产加工高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稳定肉苁蓉种植面积,积极协调落实贷款,资金到位后动工建设肉苁蓉初级加工生产线景泰海景洲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盐碱渔业养殖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加快冰鲜鱼储藏冷库及加工生产线、苗种生产基地建设进度,力争10月底建成投产。景泰县景辉有限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协调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进度,协助筹备举办好葵花节。牧原食品有限公司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积极协调落实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一期项目力争12底建成投产;积极筹划二期项目,2021年3月份动工建设。白银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230000平方米钢构玻璃大棚项目:积极协调落实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力争9月底建成投产。景泰县宏翔公司辣椒深加工项目:积极协调落实贷款,资金到位后,所有建设内容积极开工建设。景泰县5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建设项目:7月底投入使用。景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项目设计进度,加快土地流转,12月底全面完成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前进牧业3万头奶牛养殖项目:积极推进前期工作,7月底动工建设。红水首百源5000头奶牛场改扩建项目: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将现有1200头奶牛搬迁至新厂房,逐步引进奶牛,2021年2月底养殖规模达到5000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