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262042378404828X7/1970-172861 生成日期: 2020-12-22
文       号: 关键字: 猪,临床,猪瘟,非洲,传播
所属机构: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机构: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非洲猪瘟基本知识
信息来源:景泰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0-12-22 04:21
浏览次数: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高热、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临床特征:高发病和高死亡率,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以及流行病学特点类似于急性猪瘟,但更为急剧,致死率高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一、病原

非洲猪瘟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是目前唯一核酸为DNA的虫媒病。

病原特征 :

1.基因组大而复杂,逃逸免疫能力强。

2.基因多--24基因型,9个血清群,其基因组变异频繁。

3.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酸不耐碱,耐冷不耐热,

4℃ 血液中18个月;在污染的猪舍1个月;56℃ ,70分钟; 60℃,20分钟 ;在 20℃粪便中存活11 天 ;在腐败的猪尸体中至少存活20天

二、 流行状况

1927年原发于非洲肯尼亚,之后主要流行于非洲各国,并相继传染西欧、南美和东欧等多个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虽然各国普遍采取了根除和扑灭措施。但21世纪以来,该病的传播范围再次扩大,在非洲各国不断爆发流行,2007年传入东欧的格鲁吉亚,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相继传入俄罗斯等前苏联地区,在这一地区城呈现蔓延的趋势。2009年10月非洲猪瘟再次发生远距离传播,爆发于俄罗斯列宁格勒地区。截至目前,非洲猪瘟已在非洲、欧洲、南美洲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

自2018年8月3日辽宁省发生了我国首次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目前全国各省都有发生疫情,在部分地方呈区域性流行。

三、流行与传播

病毒自然感染家猪、野猪和软蜱;非洲野猪通常呈现亚临床和没有临床症状的感染,是该病的贮藏宿主,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其它动物不感染。对人没有危害,属于典型的传猪不传人型病毒。

发病猪、带毒猪、被污染的猪肉、肉制品是主要传染源。带毒肉产品的流通是近年来发生疫情的重要原因。

病毒主要通过病猪和健康猪之间的直接接触蔓延,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侵入猪体。康复带毒猪在该病的传播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该病毒是一种虫媒传染的病毒,软蜱是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软蜱在夜间活动,吸血软蜱可活3日以上。

病猪通过分泌物释放出大量的病毒,比如,结膜、生殖 器、唾液、鼻腔分泌物、出血伤口、粪便和尿液。

病毒可以经过车辆、饮水、进食、个人装备、其他动物等传播,也可通过生物学媒介传播。

主要传播因素:泔水和猪肉制品的流通。

传播特征:

1.非洲猪瘟是人为驱动的疫病(动物流动、动物产品流动、人流动、车辆流动)。

2.直接接触传播,不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野猪与软蜱循环,家猪与软蜱循环,猪与猪肉制品循环,野猪与家猪循环)。

3.传染性低,传播慢,很少继发感染,开始死亡率低,后期致死率高。

流行特点:

1.宿主涉及家猪、野猪和软蜱;

2.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多种多样,直接接触(亲密接触)传播,间接接触(污染物、器械)传播,感染途径—消化道感染;

3.条件具备时,易形成自然疫源地;

4.临床上与古典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相似。

四、临床症状

不同毒株感染猪后其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

1.超急性型病例:发病突然,动物在24-48小时死亡,不显示临床症状急性型病例。

2.急性型病例:动物出现高烧 (40-42℃)、卧地不起、食欲不振、后期出现快速、困难为特征的呼吸紊乱,肺水肿引起的浆液性或者浆液粘液性的鼻腔分泌物,呕吐、腹泻、流产等症状。通常在6-13天死亡,最长20天,死亡率通常达到 100%存活猪终身带毒 。

3.亚急性型病例:症状较急性型病例轻,病程5-30天, 死亡发生在 15-45天,死亡率在30-70%。

4.慢性型病例:以多种临床症状为特征,细菌继发感染引起的并发症,病程发展2-15个月,死亡率较低2-10% 。

5.无临床症状病例: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成为带毒者。

不同毒力分离株的症状和损伤:

高毒力:潜伏期2-3天,临床病程1-4天,发烧、食欲减退、虚弱、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色、腹泻、呕吐、呼吸困难、流产,死亡率高达90-100% 。

中毒力:潜伏期2-3天 ,临床病程 7-20天,急性发病,死亡率低可达60% 。

低毒力:潜伏期2-3天,临床病程15-21天,消瘦、偶见体温升高、死亡率可达10%以上 。

疑似病例临床特征: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出现高热或结膜炎症;皮肤发红或发紫;腹泻或呕吐;运动失调。

五、病理变化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特别是皮肤末梢出血、充血、发绀,胃、肝、肾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坏死。脾肿大,呈红色质地脆。肾、心等脏器组织出血,肺隔膜水肿,体腔积液,流产胎儿出血。

疑似病例病理变化特征:脾脏异常肿大(两倍甚至以上),易碎;脾脏有出血性梗死;下颌淋巴结出血;腹腔淋巴结出血。

六、防控

1.防控方针: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 群防群控,果断处置“二十四字”方针。

2.防控原则:早(及时发现),快(快速反应),严(严格处置),小(减少损失)。

3.关键措施:灭(快速消灭疫源),查(全面排查监测),限(限制生猪移动),禁(禁止使用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 )。

我国猪疫病情况十分复杂,存在多种与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相似的疫病,如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败血性细菌病等。因此,在临床上发现免疫过猪瘟疫苗的猪,出现突然死亡异常增多,或出现与猪瘟相似症状,状疑似非洲猪瘟症状时,应立即隔离猪群,限制猪群移动,做好消毒工作,并及时报告。

屠宰场兽医人员要重点排查淋巴结等器官组织的症状,发现有类似猪瘟症状的,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并按要求采集抗凝血、扁桃体、肾脏、淋巴结等样品送检。

做好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对人员和车辆入场前彻底消毒;对新引进猪实施申报检疫,隔离观察 ;禁止使用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