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262042378404828X7/1970-172857 生成日期: 2020-11-17
文       号: 关键字:
所属机构: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机构: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景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0-11-17 03:07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市局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优服务、重安全、强监管、抓队伍,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大执法检查和服务企业力度,加强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市场监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现将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0年重点工作进展及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1.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全力支持全县中小微企业保经营、稳发展。为大幅缩短企业入市时间,将个体登记办照、企业开办时间分别缩减在1天、2天内;电子化登记办照和股权出质登记时间1天内办结。实现了全县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改革再升级。安排4名工作人员组建企业开办帮办团队,先后为2000余家企业提供免费帮办服务。截止目前全县各类市场主体总数19413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242户、内资企业276户、私营企业6480,个体工商户10415户)非公市场主体19137户。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410张,备案食品小经营登记证112家。

2. 持续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

通过“一次采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工作模式,由市场监管部门一家审核、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审批环节。2018年11月10日起,在全县对国务院公布的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让更多市场主体持照即可经营,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目前,全县列入“多证合一”改革涉企证照事项55项,属于15个部门办理权限43项,省级9个部门办理权限12项,全县通过平台推送“多证合一”涉企信息累计19361条。

3.全面推行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

企业营业执照办理“零见面、零纸张、零费用、零跑腿”,真正为市场主体节约了时间和成本。2020年利用全程电子化登记各类企业653户、个体工商户864户,全程电子化率达到了98.5%以上。

4.推行标准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依托甘肃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打通5个涉企部门业务系统链接,实现了企业办照、印章刻制备案、税务发票申领、用工和参保登记、银行开户5项业务100%“一网通办”。印制“一网通办”宣传手册520多份,已有1798户企业受益于全程网上开办。全力支持企业通过股权质押融资,为8户企业办理了股权质押,质押股权8863万元,有效的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规范行政许可流程,及时公示行政许可信息,梳理规范后的28个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2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县政务服务网公布。

(二)新型监管体系有效构建,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1.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

今年,我局按照制定的《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双随机抽查工作计划》,确定了双随机抽查主体和执法人员名单,将按期完成对所抽查到工商户的主体行为和年报情况的实地检查工作。今年制定并完成了5次部门内双随机抽查计划和1次跨部门双随机抽查计划,根据检查项目建立了检查主体名录库,新增广告、化妆品、食品、计量、检验检测等市场主体名单16036条。在部门内双随机抽取66家、跨部门抽取9家完成了抽查。做好涉企信息归集共享,目前行政许可信息归集录入19938条,行政处罚信息归集12条。

2.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及应用工作

为实现监管工作的标准化、精准化,确保“互联网+监管”工作落实到位,我局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工作要求,多措并举,担当作为,协调全县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协同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组织培训,今年先后3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席暨业务培训会议和全省“放管服”改革相关业务系统视频培训会,夯实责任,参训人员达250余人次。对参会人员就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动态管理系统操作、监管事项清单梳理、检查实施清单编制等方面进行业务培训。梳理监管目录,通过分层级认领监管事项、增补梳理监管事项和清单编制,规范监管事项的发布运行,实现动态化标准化管理,推动同一监管事项基本要素统一。目前景泰县共建立甘肃省“互联网+监管”系统用户393个,录入执法人员471条,梳理县级监管事项目录清单732条、检查实施清单539条,其中,景泰县市场监管局梳理监管事项目录清单242条、检查实施清单202条,实施清单完成率为100%;补录检查行为信息10条,处罚行为信息15条。开展事项动态监管,已基本完成监管事项清单的认领和补充的工作,共归集涉企信息5万余条,共有28户次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状态和经营异常名录,134户市场主体被移出经营异常状态和经营异常名录。将12名失信被执行人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列入自然人警示名单,对22户名称和经营范围不规范的企业进行了清理。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进一步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严厉惩处违法失信行为。

3.强化企业年报和信息归集、公示。有效推进年报工作进度,利用互联网、短信、微信公众号、QQ群等渠道集中发布通告、印制宣传海报、在登记窗口发放市场主体履行年报公示义务告知书以及年报流程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促进年报工作。2020年企业年报公示率94.68%,农专社年报公示率92.23%,个体工商户年报公示率70.88%。按照4%的比例抽取企业223户,开展年报公示信息双随机抽查,完成率100%。

(三)安全底线意识不断增强,保障民生成果显著

1.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工作

在疫情防控和推进复工复产工作中这支队伍发挥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体现了市场监管部门担当作为。1名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果断措施阻击疫情,一是以农贸市场、超市、餐饮单位、药店等为重点单位,将禁止活禽销售、禁止集体聚餐和投诉举报处理作为重点检查事项,进行不间断检查,关闭主城区活禽屠宰场点1处,关闭活畜市场1家。二是抓好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督促落实防控措施,关停餐馆、酒吧、KTV等营业场所,劝导取消操办红事及集体聚餐102户,劝导白事简办13户,取消酒店集体聚餐1355桌。三是加强疫情防护物资和消杀用品监管,保障日常生活物资供应正常,价格稳定,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全力推进复工复产,认真落实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要求,第一时间制定出台了支持复工复产的工作方案,分级分类、科学有序指导全县各类企业复工复产,目前我县各类市场主体已全部正常营业。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力保市场主体存量,增强持续发展动力。2020年以来,全县新登记市场主体2653户,各类市场主体数量较2019年底数量增长了7.6%,有力扭转了因受疫情影响市场主体增长缓慢的局面。有效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轨。

2.食品监管成效突出

一是全面实施“智慧监管”,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大力推广“陇上食安”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运用,实施机器换人,提升“智慧监管”效能。目前已有12家获证食品生产企业“透明车间”接入“陇上食安”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6家食品流通企业实现了“互联网+阳光仓储”,实施率23%,餐饮服务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达到328家,其中,113家学校食堂实施率100%。真正实现“公示信息可查、食材安全可溯、操作加工可视、风险隐患可控、群众感受可感”的目标。

二是扎实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开展学校食堂、冷库及冷藏肉制品、食用植物油、“四小”业态等专项整治,规范网络订餐经营行为,持续压紧靠实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主体责任,分类分期组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食品培训及约谈7场次,累计培训从业人员1800余人次,召开食品安全约谈会1场次。以痕迹监管为手段,积极实施《记分管理办法》,2020年共记分187条。完成7次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管理,全年流动厨师共备案115人,集体聚餐备案173家,大力开展“公筷公勺”、制止餐饮浪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000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3400余家次。

三是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开展食品示范创建活动,创建省、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2条、示范学校(托幼机构)食堂4所、示范店30家,打造示范引领食品小作坊3家。健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共开展快检3071批次,农超系统开展快速检测3087批次,合计6158批次,完成年度任务67.37%。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追溯平台安装应用率达90%以上。加强食品配送管理,对气象56家食品配送企业和79辆食品配送车辆进行了备案管理。

3.药械化风险平稳可控

以零售药店、乡镇卫生院、私营医院、个体诊所、村卫生室为重点对象,以城乡结合部、农村偏远地区为重点区域,以疫苗、中药饮片、特殊药品、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为重点品种,以药械流通冷链运输和储存为重点环节,对全县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在药品流通领域方面,一方面,重点对高风险品种的经营情况开展检查,确保经营品种从正规合法渠道购进,做到供货商资质、进货票据及各种有效凭证齐全;另一方面,对药店的药师在职在岗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药店是否存在执业药师挂证现象,执业药师不在岗时是否暂停销售处方药,以及执业药师审方等情况,开展了过期药品清理和回收工作。在医疗器械方面,开展了医疗器械“清网”行动,重点对口腔科医疗器械、无菌和植入性器械购进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化妆品检查方面,开展不合格化妆品的专项整治,排查31批次不合格及44批次假冒化妆品。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600余人次,检查药械化经营使用单位450家次。积极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上报药品不良反应280例,器械不良事件112例,化妆品不良反应11例。

4.特种设备监管不断强化

一是突出重点。以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等为重点对象,以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区域,重点检查在用特种设备运行情况,人员配备、日常维保及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二是对2014年以来新注册的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进行“回头看”,召集我县现存5家2014年以来新注册的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使用单位召开2次专题会议,安排整治工作,并向景泰县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经达标治理后能否继续使用的请示,严防事故发生。三是构建特种设备双重预防机制,组织指导“双重预防”试点单位建设2家。

(四)质量强县战略深入实施,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1.品牌培育成效明显

积极打造景泰品牌知名度,今年已申报了“景泰甘草”、“景泰肉丛蓉”、“景泰文冠果”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景泰禾尚头面”1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正在培育“龙湾苹果”、“五佛大米”、“景泰白对虾”、“景泰食蔡”、“景泰驴奶”、“景泰驼奶”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深入推进商标、专利注册及品牌培育工作,目前我县有效注册商标1419件,同比增长23%,有效发明专利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0.27件。开展专利资助申报工作,组织86件实用新型专利和40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资助资金5.75万元。规范网络经营主体,网络巡查635家次,未发现违法行为。完成了18家从事广告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协助小微企业做好动产抵押融资工作,共办理动产抵押登记8件,主债权数额59968万元。

2.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加强计量认证认可基础工作,以民生计量为重点,严抓产品质量安全,对血压计、水表、电表、燃气表、电子计价秤、计价器等民生计量器具共计11万余台进行了检定,监测企事业单位10家,环境监测计量器具48台(件),对7家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进行了全面排查。加强煤质管控,截止目前共抽检87个批次,查扣私售煤炭车辆13辆,煤炭310余吨,并对25家煤炭二级经销点进行了抽查。对成品油市场开展专项整治,抽检柴油、汽油各15个批次,立案查处不合格成品油案件2件,没收不合格0号柴油16.02吨,罚款6.8万元。

(四)新型监管体系有效构建,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1.检验检测助力高效监管

一是开展食品抽检计划,积极配合甘肃中商食品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开展本年度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已完成452批次抽检任务。按照市局安排,完成11家22个批次餐具专项抽检工作。开展食品快检7918批次,完成年度任务86.7%。二是开展药品抽检,今年完成药品抽检80批次。

2.公平竞争工作深入推进

加强价格监管,开展了教育收费、养老殡葬行业、涉企收费等领域专项检查,检查全县公办学校及幼儿园 151家,清退多收及提前收取保教费23.5万元,材料费3.7万元;排查养老服务机构、殡葬行业226家,未发现违规乱收费行为;对符合政策的9203户用电、用气用户阶段性降低电费5%,减免电费412.97万元,释放红利约24万元。

维护公平竞争,开展转供电环节加价专项整治,共摸排转供电主体59家,重点整治转供电主体电价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清理转供电主体59户,涉及商户2189户,居民10859户,清退电费8.75万元。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要求各经营者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规范商品和服务标价行为。

3.执法办案工作亮点纷呈

我局围绕食品药品监管、质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执法等重点领域,认真落实省市局下达的各类专项整治、专项执法部署任务,将监管执法与疫情防控、扫黑除恶、消费维权等民生热点紧密结合,开展专项行动。今年共立案查处各类案件21件,办结21件,罚没金额合计13.2425万元,其中,药品案件8件,罚没款1.9965万元,食品案件11件,结案7件,罚没款4.44万元,成品油案件2件,罚没款6.81万元。

4.消费维权水平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投诉举报平台作用,不断完善受理和处理工作程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升维权效能。截止目前,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诉421件,办结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9万余元。

(五)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干部履职能力不断提高

1.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积极适应新常态下市场监管系统法制建设的新定位、新挑战,有力提升行政执法水平,推动长效市场监管法治体系进一步形成,一是注重培训指导,提高干部法治思维,建立了市场监管大讲堂、股长轮流讲授业务知识制度,组织新任领导干部开展了大规模、全覆盖的基层执法骨干培训,为建设高服务质量、高监管水平、高执法效率的市场监管铁军,提供了坚实的素质保障。二是强化监督交流,提高依法行政效能。成立案件评审小组,对行政处罚案件严格检查、全流程把关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案卷随机“交叉评查”,倒逼案卷质量提升。及时总结通报审查发现的问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市场监管建设。

2.扎实推进非公经济党建工作

非公党建工作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局重点放在抓好党组织组建,在不断扩大“两个覆盖”上下功夫,一是扩大“有形”覆盖,把每一名党员都纳入组织管理,把党的组织覆盖到每个企业。二是增强“有效”覆盖,围绕非公企业发展及壮大需求,通过政治引领、有效服务,把广大党员职工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全县纳入统计范围的非公有制企业96个,共有党组织64个(其中:党总支6个,党支部51个,联合支部7个),覆盖企业80个,党组织覆盖率为83.3%。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率达到了100%,党的工作100%覆盖非公企业。2020年新组建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503名,累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名,2020年计划发展党员15名,已发展13名。

3.组织开展党建标准化工作

组织参加景泰县庆祝建党99周年“学标 对标 提标 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取得了三等奖成绩。认真抓好各支部“三会一课”工作、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非公党委委58个党支部组织生活全部正常开展。创建菁茂公司、金龙公司2个省级标准化先进党支部,景卉公司和汽运公司2个市级标准化先进党支部。金龙公司党支部被表彰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示范点;景卉蜂业党支部被表彰位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双强六好”标准化党支部示范点;菁茂公司党支部被表彰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千企帮千村、党建促脱贫”行动先进党组织。

4.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

积极引导停产停业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35个,向企业宣传最需要、最管用的政策118条,使企业准确把握政策内涵,抢抓政策机遇,享受政策红利。

5.决战扫黑除恶

大力整治党员信教和涉黑涉恶问题,召集各党(总)支部负责人召开了2次专题党建推进会议,各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57场。各支部签订《景泰县党员不信教承诺书》和《景泰县党员无涉黑涉恶行为承诺书》494份。我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开展市场监管领域扫黑除恶线索摸排活动,目前共摸排上报线索11条,上报县扫黑办备案4条;办理县扫黑办转办8条,共核查办结11条。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放管服”改革还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准入不准营”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部门信息共享不及时,在协同监管平台上对数据认领和反馈仍存在滞后性。二是市场监管机制还不完善,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还没有落实到位,部门协同监管还不够密切,工作进展不平衡,工作相对滞后。三是改革后干部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与市场监管内在要求相适应,在业务知识学习、法律法规熟练运用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能力素质还需要提升,在服务企业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等。

三、2021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把队伍融合继续作为机构整合后的首要任务,加大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建立建立市场监管大讲堂、股长轮流讲授业务知识、外出培训人员培训结束后集中传达交流制度,使市场监管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抓好中微型企业的扶持、培育和保市场主体工作,及时梳理和调整权责清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入推进“多证合一”、企业便利化改革、企业登记无纸全程电子化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线上办理,减少窗口压力;推行行政许可便民化,加快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工作。

(三)守住市场安全底线。严格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检查,推进“互联网+”食品监管各项措施实施进度;严格药品全链条和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监管,坚决消除监管盲区盲点;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针对事故易多发的设备和环节,持续开展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完善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假冒伪劣整治,紧盯侵权假冒案件高发、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商品,强化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注重发挥监测评估预警、监督抽查震慑、专项整治的遏制作用,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五)构建公平竞争秩序。充分发挥价格监管职能作用,深入开展教育、医疗、涉企、转供电、药品、防疫用品等重点领域价格监管,加强节假日等重要时段价格监管,确保市场价格秩序稳定;将公平竞争审查作为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实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覆盖;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和直销行业监管,深入推进市场监管领域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坚决扛起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政治责任,着力抓实各级巡察督查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切实整治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市场乱象。

下一步,我局将补短板强弱项,坚持问题导向,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完成。积极主动应对市场监管事业面临的新挑战,抓住改革新机遇,不断推动市场监管系统各项事业,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