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262042378404828X7/2024-00012 生成日期: 2024-08-15
文       号: 关键字: 建设,节水,灌溉,项目,农业
所属机构: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机构:
上沙沃镇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方案
信息来源:景泰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8-15 15:32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白银市《关于推进灌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以及十七届景泰县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精神,我镇在段家井、王庄、榆树、边外、白墩子等5个村实施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覆盖面积1.4万余亩,共铺设滴灌主管道186.7公里,配套建设9万方蓄水池2座,打造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为全力推进项目早建成、早使用、早受益,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水资源摆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位置,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水资源节约保护、高效利用为核心,把具备规模条件的农业特色产业作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先建设重点,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以实施方案为统领,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与协作,共同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2.因地制宜,规模推进。与水土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相适应,因地制宜确定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充分调动受益主体的积极性,按照集中连片建设、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在农业经营主体有需求、集约化经营有条件、统一管理有基础的片区优先安排。

3.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坚持综合施策、两手发力、供需统筹、因地制宜,利用水权水价水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统筹推进机制建立和工程建设,创新建设、管护和运营投入机制,支持引导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资本等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

4.加强管理,注重实效。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因地制宜地确定运行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切实发挥项目建设成效,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良性运营。

三、主要目标

打造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亩均节水300方,按种植玉米计算,预计亩均可节支增收300元,其中亩均节肥50元(节省25%)、节省人工130元(节省30%),通过项目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亩均增产100斤(单产增加5%—10%)。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内容

上沙沃镇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3920.53万元,其中蓄水池及泵房、沉砂池等配套设施1772万元,铺设管道费1967.04万元,其他费用181.49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改造、科技推广等。

(二)实施步骤

1.项目前期(2024年1月至3月)。主要开展土地勘测、设计、蓄水池选址、土地属性核查、设施农业用地办理和备案以及项目可研、初设、稳评、水保、控制价等报告的编制和审批、招投标等前期手续。

2.项目实施(2024年3月至5月)。主要开展管道铺设、土地平整、蓄水池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等,施工结束后开展犁地、耙地、播种、浇水等农事活动。

3.项目竣工(2024年5月至11月)。主要开展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蓄水池建设自验和县级验收工作以及农作物秋收和售卖等。

(三)土地种植

1.流转土地:项目区所有耕地全部由村集体经济统一流转,实行集中连片管理。

2.种植计划:以集中连片种植大田玉米为主,与托管团队合作,实行全过程管理。

(四)水价综合改革

项目区内所有水权配置耕地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到户、终端计量等管理制度,严格实行计划供水和定额管理,亩均用水量控制在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范围内(350方/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重点工作来抓,作为全镇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将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明确目标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项目早建成、早运行、早见效。

(二)规范建设管理。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落实质量管理终身责任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采取现场监督施工等方式,及时督导建设进度、工程质量。

(三)强化宣传培训。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宣传、积极配合,营造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基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户的培训力度,为进一步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