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262042378404828X7/2024-00014 生成日期: 2024-08-15
文       号: 关键字: 社会,福利,服务,需要,公民
所属机构: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机构:
【社工笔记⑧】社会福利
信息来源:景泰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8-15 11:17
浏览次数: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1.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相关服务。

2.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3.在中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主要是民政部)为社会中困难群体提供的津贴、服务和相关支援活动,是一种基于需要但是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服务。

二、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是满足社会中个人、群体和社区的福祉,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的内容与特征不仅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在社会福利制度中,主要构成要素有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与外在的制度和环境系统。

对一个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而言,社会工作专业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为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设置的专门制度,它必须透过社会服务体系来实现上述目的。因此,若缺乏与之相应的社会服务传递体系,即社会服务的规划与传输,就无法实现服务与人的需要相互联结。社会工作专业则正好充当了社会服务传递体系的角色,发挥着满足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并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社会福利制度存在于一个大的社会制度系统中,受到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的影响,社会福利机构、政策与服务模式等也毫无疑问地受上述制度的影响与制约。同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的功能与效力也影响着家庭、市场以及政府等系统在社会福利资源与服务提供中的作用和能力。

三、社会福利的分类

(一)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1.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在一个社会里,个体的需要主要通过家庭、市场和国家这三种主要渠道来满足。

①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介入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②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2.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①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20世纪40年代贝弗里奇式的福利国家其主要目标是根除英国社会中的贪婪、疾病、无知与肮脏四大社会问题,其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层面而较少关注个人的福祉与发展。此外,消极的福利还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侮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②积极的福利是指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比如心理辅导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积极福利,其目标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增进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

3.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①公共福利主要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在这里国家是生产并分配福利的主要行动者。

②私人福利主要是指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

(二)社会福利的三分法

社会福利从概念上可分为:

剩余性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社会服务)

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福利津贴和待遇)

职业福利(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

在《社会政策导论》一书中,蒂特姆斯再次将社会福利归结为三种模式:

分别是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一表现模式和制度再分配模式。

在上述三种社会福利模式中,第二种模式体现了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发展产物的意义,不仅总体社会福利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个人福利也同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业绩表现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政府来说,制定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社会需要的满足应该以工业发展的业绩和生产力的表现为基础。第三种模式则是指以公民需要为原则,在市场外通过国家再分配的方式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

四、社会福利的功能

1.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潜功能和显功能。

①从潜功能的角度出发,社会福利是为了提升公民的社会地位、改善社会关系从而增强社会团结。

②从显功能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是为了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改善公民的生活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具体来说,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福利通过资源分配与再分配来改善公民的收入分布,从而减轻公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②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控制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可以通过资金与社会服务,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

③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发挥着解决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问题的作用,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④社会福利服务本身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投资,有利于促进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也有积极作用。

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不仅会改善弱势人群的生活素质,提升社会总体的文明程度,而且社会福利服务本身也可以通过相互帮助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精神的发展。

五、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福利作为人一资源一行动的综合系统

社会福利是一个集资源、机构、人力、理念与环境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它是现代社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建制。社会福利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1.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系统,包括一般的公民、社会福利工作者与社会福利对象。在这一系统中,人及其需要的满足是核心问题。为满足一般公民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需要,需要通过社会行政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来策划并传递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制度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必须依赖必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金钱、物质、津贴、服务、相关的理念及政策。经济资源是社会福利发挥效力的前提,而理念与政策则是保证社会福利制度效率的重要基础。

3.社会福利制度要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必然要通过具体的社会服务来传递。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作为专业的行动,是解决个人、家庭和社区等问题与满足公民社会需要的保障。

(二)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

1.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服务的组织传递与评估等都需要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来完成,从而保证社会服务本身的效率与公平。社会工作可以有效地实现了人与资源之间的有效联结,在需要和服务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促成政府和各种专业组织对社会问题的有效干预。

2.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服务基本上包括两类:

直接的社会服务与间接的社会服务。直接的社会服务是指专业工作者直接面向受助对象并为他们解决相关问题、满足其社会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机制。

间接的社会服务是指专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服务活动不直接面对受助对象,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对社会福利服务的行政管理、社会政策的研究和社会服务及机构的评估等。

3.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其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福利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确定与甄别社会福利救助和服务对象后它能对贫困、失业、疾病和社会不公正等社会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

②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实施可以使服务更有效地惠及服务对象。

③社会福利制度要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必须通过社会行动来完成,社会工作是这一行动的内容。

④是不断变迁与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对上述过程做出反应,而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应对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社会福利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发展的影响

1.社会福利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与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性,在社会服务领域具体表现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等行动者如何实施社会政策,完成既定的社会目标。

社会福利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从世界各国社会福利发展状况来看,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与地区,其社会福利制度也就越发达,社会服务专业水平也越高。社会福利理念、经济发展程度、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准。

2.当今社会福利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

普惠主义的福利模式。福利分配采取涵盖所有公民的普惠主义原则,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差别,建立公民之间的完全平等,从而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整合。在普惠主义模式下,公众与政党对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认受性比较高。社会服务惠及所有公民,社会福利服务涵盖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不发达,政府在社会服务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下,国家只为公民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等则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在这种福利制度下,政府鼓励公民积极就业。同时,为了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政府为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提供了需要家计调查的社会救助和相关社会服务。在实行剩余主义福利模式的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比较发达,专业服务在为弱势人群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方面,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采用剩余性的福利取向,为最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同时也在一些领域(比如教育)推行普遍主义的社会服务,以确保公民的社会平等。这种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强调的是政府和市场在实施社会政策中的双重作用,首先是为保证社会公平,其次也是保证经济本身的效率,它试图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两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整理自《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王思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