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优化调整至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加强整合资金使用监管。
- 国有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支持力度。
- 持续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科技特派团选派。
- 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可持续发展。易地搬迁至城镇后因人口增长出现住房困难的家庭,符合条件的统筹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 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 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 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 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
- 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 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
- 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
- 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储备调节和应急保障。
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
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的统筹。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
- 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
- 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 推进重点水源、灌区、蓄滞洪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建设等工程。
- 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
-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
-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 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
现代化建设。
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
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
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
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