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62042378404828X7/2023-00006 | 生成日期: | 2023-07-27 |
文 号: | 关键字: | 中医药,发展,中医,我省,产业 | |
所属机构: |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甘肃省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 |
信息来源:景泰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7-27 22:18
浏览次数:
|
|
|
|
甘肃享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现有中药资源3626种,人工种植(养殖)220余种,规模化种植(养殖)110余种,道地药材30余种,特有的“五朵金花”——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甘草在全国的占有量和品质名列前茅。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让甘肃有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十足底气。近年来,甘肃省锚定“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抓手,将中医药产业作为绿色发展崛起的十大生态产业之一,深入实施中医药产业链链长制。经过不懈努力,全省中医药产业推进机制不断健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重点工作有序推进、科技创新强劲发力、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凸显、招商引资工作有序开展,推动了中医药强省建设的稳步实施。 甘肃中医药资源丰富,文化积淀厚重,发展优势十分明显。如何将“优势”转化为“成果”,成为全省上下共同求索的目标。 2020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我省中医药事业驶入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轨道; 2023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聚焦中医药强省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明确了8项工程的25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目前,甘肃中医药服务体系已形成“龙头带动、整体联动”的发展新格局,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越来越多群众的就医需求得到满足。据统计,全省共有中医类医院169个,基本实现省、市、县中医类医疗机构全覆盖,40家中医类医院牵头组建了医疗联合体,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同时,100%的综合医院和70%以上的妇幼保健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为更好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广泛需求,我省连续多年投入专项经费开展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集中设置中医科室,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综合服务区。目前,全省建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1580个,实现了所有乡镇、社区全覆盖。 发挥独特优势 保障人民健康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中医药服务,是我省中医药人的共同使命。”刘伯荣介绍。全省围绕做优做强各类中医特色突出的专科专病,通过加强中医药治未病中心、区域中医(专科)医疗中心、中医康复中心以及特色优势中医药专科“三中心一专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均衡布局,推动优质中医资源扩容提质。 2022年,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印发了《甘肃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省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 在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中,甘肃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程参与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值得一提的是,由我省中医药专家团队研制的“甘肃方剂”一次次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力量。 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甘肃中医药“战疫”经验不仅助力国内多个省份抗击疫情,更先后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捐赠大量“甘肃方剂”,助力全球抗疫,传播陇上中医药美名。 打响“陇药”品牌 助力产业发展 作为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核心区,多年来,定西市全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凝聚企地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将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此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药材好,药才好。”有别于西药的流水线生产,中草药最讲究“道地”二字。为此,我省十分注重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加强道地中药材良繁体系建设,全力推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紧盯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强化中药材质量管理,不断擦亮‘陇药’金字招牌。”刘伯荣说。全省建立了省级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有效发挥科技对现代中药材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在省内各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推广科学种植方式,并把道地中药材生产质量追溯监管信息化纳入我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将中药企业纳入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此确保中药材产品质量和品质。 眼下,全省各地大批中药材现代化种植基地拔地而起,广大种植户信心倍增,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22年底,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490万亩,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万亩,带动标准化种植面积270万亩以上,年产量147万吨。全省现有国家中药材GAP种植基地10个,获得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3个,党参、甘草入选国家“三无一全”优质药材品种。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省不断加大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力度,落实各类中医药人才政策措施,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鼓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中医药专家来我省建立工作室。 一系列育才、爱才、惜才的配套措施,让陇上岐黄之道薪火相传,杏林妙手、名医大家不断涌现。目前,我省已获评“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名、“岐黄学者”2名、“青年岐黄学者”3名。累计评选“甘肃省名中医”199名、“甘肃省基层名中医”335名。 刘伯荣介绍,我省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并在组织实施国家系列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的基础上,结合省内中医医院实际,开展了中医专科人才培训项目,遴选中医管理、急诊急救、疫病防治、麻醉、中药、中医护理等专业骨干和优秀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中医药特色技术培训。 张克农是会宁县人民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2019年,经过严格考核后,他进入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为一名全科规范化培训医师。 当下,大批和张克农一样的基层医师,通过规范化培训的全面系统学习,逐步成长为市、县、乡(镇)的中医业务骨干。 全省中医药人才根基逐步夯实,正不断为甘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凝聚新动能。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把中医药文化传承好,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是我们应当肩负的责任。 “我们营造‘崇尚研究、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全省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刘伯荣介绍,围绕中医诊疗技术、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加工、药理分析、产业发展等方面,我省组织实施240余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并向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中医药领域征集了一批技术攻关类和成果转化类项目。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立项支持。 “事实上,自2013年起,我们就依托我省中医药资源优势,推动全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和中医药产业‘走出去’步伐,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积极贡献。”刘伯荣说。 与此同时,我省还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优势,促进全省中医药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甘肃中医药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