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全县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旱情显露,目前是我县大秋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为降低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会商分析,制定了农业生产应对高温干旱天气的技术措施,请各乡镇结合实际,认真推广应用。 1.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根据不同生态区域、作物类型开展墒情监测,实时掌握土壤含水量变化,研判干旱影响面、减产度,指导加强田间管理,预防大范围重度减产,实现稳产增粮。 2.浇水补墒。积极动员粮食经营主体和农户,克服靠天等雨的思想,加派人手,增加机械抽水抗旱,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用水源,疏通沟渠,尽快开展灌溉工作。提倡采取滴灌、微喷、喷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议采取灌放跑马水方法,做到能灌尽灌、应灌尽灌,满足植株对水分需求,缓解旱情。 3.中耕保墒。加强中耕除草,减少土壤水分自然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避免植株过度失水萎蔫,同时防止杂草与农作物争夺土壤养分水分。 4.合理用肥强壮植株。对于长势较弱或脱肥田块,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10-12公斤,采用以水调肥的办法,加速肥效发挥,改善植株营养状况,增强抗旱能力。无灌溉条件或受旱较轻的田块可采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宝等叶面肥。 5.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控。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爆发,建议密切监测害虫发生情况,在害虫发生初期及时进行防控。优先选用性诱、色诱、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田间病源数量。喷药选择早晚作业,避开高温时段,注意做好安全防护,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发生。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1.保水灌溉。对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应充分利用现有水源、抗旱用具及设施,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科学灌溉,节约用水,灌水要避免高温时段,在早晚进行;在灌溉后用稻草、玉米秸秆、杂草等在植株根部周围覆盖,减少水分散失。有灌溉条件的尽量采用小水走沟,以免破坏表层土壤团粒结构加大土壤水分的损失;灌水后,若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浅耕,减少水分蒸发。 2.科学施肥。要结合灌水增施速效肥料,追肥要"少吃多餐",开沟浅施,薄施、匀施,以免肥料过于集中,降低蔬菜根系对水分的吸收,甚至烧根。施肥后要及时灌水,或直接兑成肥水浇施。氮肥用量应当适中,以免用量过多蔬菜徒长,增加需水量;用量太少植株瘦弱,抗旱能力降低。磷肥与钾肥可提高植株的抗旱性,针对受旱情影响较轻的作物,可在清晨或傍晚喷施磷酸二氢钾+赤·吲乙·芸苔素(碧护)叶面喷施,以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抗旱能力。 3.加强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控蔬菜田间蚜虫、菜青虫、斜纹夜蛾、病毒病、白粉病等病虫害。要加强田间调查监测,组织开展联防联控,可用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菜青虫、斜纹夜蛾等;可用吡蚜酮、呋虫胺等防治蚜虫;可用氨基寡糖素、病毒 A 等防治病毒病;可用三唑酮防治白粉病。 1.合理灌溉。有水源的地块,勤查勤看土壤湿度,及时灌水,保持水分充足。高温期间的清晨或傍晚开启喷灌、微喷灌等。果园灌水采用分畦小灌,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水分浪费、土壤板结、养分流失,保障水果根系的生长环境。 2.果园覆盖。果园覆盖包括薄膜覆盖和覆草。利用秸秆、杂草、绿肥等覆盖树盘,从而降低地面温度,减少水分的蒸发;覆草前结合深翻或深锄浇水,株施氮肥0.2-0.5千克,以满足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对氮肥的需要。 3.适当遮阳降温。在高温干旱季节,可用遮阳网覆盖树冠,减少烈日辐射,降低叶面温度,从而减少植株水分蒸腾;同时还可以防止强光辐射对叶片和果实的灼伤。设施果树可采取水帘等设施降温。 4.合理修剪。干旱严重且缺乏灌溉条件的果园,适时疏除过密枝和缠绕二次枝,及时均匀绑蔓,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有效减少树体水分损失,增强抗旱能力。 5.施用吸湿剂和抗蒸剂。在不影响树体生理活动的前提下,施用吸湿剂和抗蒸剂,减少水分蒸腾,就可达到经济用水,提高树体水分利用率的目的。 1.保水灌溉。有水源条件的地块,要尽可能灌溉,于清晨或傍晚浇水灌溉,避免高温时段灌水。有灌溉条件的可以通过沟灌放跑马水方法改善土壤墒情,采用小水走沟浸墒,严防水上畦面,若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浅耕,减少水分蒸发。无灌溉设施或水源有限的地块,通过物理降温和喷施叶面肥等措施减轻干旱对中药材的危害。2.物理降温。通过搭建遮阳网,减少强光直射,降温保湿,防止日灼;对木本药材进行树干涂白,降低昼夜温差,减轻日灼伤害。 3.改善环境。对于根和根茎类药材,选留低矮野生杂草,或在畦面覆盖3-4厘米的秸秆、稻草等,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疏松,维持根系正常吸收功能。对于木本药材,可利用杂草、秸秆、稻草等对树盘进行覆盖,厚度10-20厘米,覆盖物与植株保留10-15厘米空隙。 4.科学施肥。磷肥与钾肥可提高植株的抗旱性,可在清晨或傍晚喷施0.2%磷酸二氢钾+0.2%硫酸锌+0.136%赤·吲乙·芸苔素(碧护),以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抗旱能力。 5.加强病虫害防控。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重点防控中药材蚜虫、红蜘蛛、螨类、病毒病等病虫害,加强田间调查监测,及时组织开展联防联控。 6.及时采收。针对成熟期的中药材,尽快抢收销售,尽量减轻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