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62042378404828X7/2023-00003 | 生成日期: | 2023-08-08 |
文 号: | 关键字: | 园区,企业,产业,项目,建设 | |
所属机构: |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景泰县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白银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代表第008号建议的答复 | |
信息来源:景泰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8-08 16:01
浏览次数:
|
|
|
|
戚永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景泰工业集中区加快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景泰工业集中区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区域,是联通兰白经济区南北区域的重要节点,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便利的通道物流、丰富的可开发资源、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等优势。2013年批准设立,2018年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22年成功晋升为省级开发区。现已形成以华能热电、寿鹿山水泥、甘肃远昊、甘肃品高等企业为龙头,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南工北农”“一园一区”产业布局,其中“一园”指正路工业园,位于景泰县西南部正路镇,毗邻兰州新区,规划面积9.92平方公里,按照新型建材产业区、冶炼加工区、机械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区、现代物流仓储区、轻工业产业区进行产业布局。“一区”指景泰大唐工业集中区(现更名为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位于景泰县城以北8.4公里草窝滩镇,规划面积24.08平方公里,以建设农业生产现代化为总目标,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仓储等产业,兼具以生产性服务业、休闲观光农业、新能源产业的特色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 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投资8亿元,建成投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园区承载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园区基础设施已达到“七通一平”,满足企业生产生活基本需求。现有入驻企业41家,规上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招商引资额达35.34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700余人。 一、出台政策支持 (一)制定实施《景泰县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和《景泰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营造良好的招商投资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从土地、财税、金融、行政服务等各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严格落实入驻企业“三免两减半”税收优惠, (二)制定实施《景泰县推进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发挥要素集成效应,推动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三)制定实施《关于支持景泰工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关于推进园区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白银市贯彻落实推进园区加快发展若干措施主要任务分工方案》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工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提高建设、管理和运行水平,提升工业集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四)制定实施《支持建材产业链主企业白银寿鹿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支持生猪产业链主企业甘肃品高食品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支持链主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园区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 二、加强项目建设 (一)项目建设成效。工业集中区累计投资约8亿元,相继建设完成并投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含调蓄水库、净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所、燃气站等;给排水管网、供电线路、供热管网、燃气配套管网、工业集中区内道路均已铺设,基础设施已实现“七通一平”,园区承载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生活基本要求。2023年,园区计划实施景泰工业集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路工业园地下综合管线及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景泰分公司正路工业园门站及园区燃气管道建设项目等项目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二)抢抓发展机遇。不断优化园区发展规划,推进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相衔接。凝练储备一批符合园区发展的重点项目,加快园区“七通一平”建设进度,健全完善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打造主导产业明确、协作配套合理、行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积极抢抓“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兰西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紧紧把握政策机遇,县发改局积极对接省、市发改委,指导景泰工业集中区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依托县级平台公司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招商引资成效。截至目前,园区现有招商引资入驻企业41家,规上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招商引资额达35.34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700余人。目前,园区管委会与明阳智慧能源集团、甘肃博成硅材料有限公司、深圳中科超算技术有限公司、甘肃新景程装配式建材有限公司、甘肃景永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科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久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进行了洽谈,签署协议5家。 (二)加大招商力度。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招商引资“大突破”系列部署安排,推动靶向精准“走出去”,千方百计“引进来”,充分发挥园区区位优越、基础配套设施成熟、要素政策集中、营商环境优越等优势,利用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和“政策洼地”,坚持主要领导带头招商,积极配合驻点招商,全体人员参与招商。充分利用全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紧盯行业领军企业,精准开展“强链、延链、补链”招商,重点以新型建材、非金属矿物制品、机械装备及零部件、新能源设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仓储、新型煤化工等潜力型产业为招商目标,同时围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招商引资企业,盘活园区发展,不断提升景泰工业集中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四、提升园区要素保障 (一)严格执行《景泰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土地利用合规合法,确保规划环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产业规划清晰。目前,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启动后,白银市下达我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为249.61公顷。 (二)推动园区扩规提质助力“强县域”。目前,正路工业园和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仅分别分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6.67公顷和6.14公顷,当前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共拟落地项目18个,共需建设用地412.09公顷,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缺口较大,急需市上、省上帮助协调解决。 (三)加强土地集约化管理,最大限度的争取农转用土地指标,科学推进土地置换工作。同时加大长期闲置土地及僵尸企业的清理盘活工作,通过核减面积、土地置换、限期建设、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重点清理获得土地使用权而未按合约定期开工的项目,对土地闲置、行政拨划用地闲置等问题进行清理,并对闲置土地进行二次招商。 五、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强园区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完成园区政务大厅、客商接待室、会议室;制作完成园区沙盘、园区VI系统,对中心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对破损道路进行维修,做好园区绿化。 (二)严格落实“六必访”制度,当好“店小二”和“项目保姆”强抓项目服务和项目帮办,创造良好的发展投资环境。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提供“全过程、零距离、保姆式”的服务,倾心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在征地拆迁、土地平整、规划审批、用地挂牌办证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真正让客商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三)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为发展让路”的全方位服务意识。打通服务项目和企业“最后一公里”,精准对照项目帮办清单推进班子成员现场办公服务机制,全程跟踪协调实行全流程全周期帮办代办服务,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不断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使之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六、着力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一)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放大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在园区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行模式,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允许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第三方运营机构等各类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或对园区内特色产业园进行包干运营。目前,已与中铁一局、中铁三局、中铁二十局、中铁二十一局、甘建投、太平洋建设以及中能建等7家公司积极进行洽谈对接。 (二)创新人事管理体制。探索借鉴省级开发区人事管理、薪酬制度等方面管理经验,按照管理权限,经批准后,园区实行聘任与任命双轨运行、全员竞聘上岗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园区领导班子以下非公务员和非参公管理工作人员允许探索实施“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工资制度,对园区引进的招商引资和专业岗位急需高层次管理人才、特殊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薪酬形式。 七、致力打造绿色园区 (一)结合园区产业基础,建立并完善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标准体系,重视规划引领,每五年编制一次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计划五到十年内,建成三产融合、科技先导、绿色循环低碳、引领县域工业发展的工业园区。 (二)促进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树立“无废园区”理念,引导入驻企业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定期组织开展园区入驻企业节能诊断服务,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优化升级,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三)加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和中水回用程度。推进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取低碳技术、环保技术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产废强度。加强园区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提高绿化覆盖率,规范落实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要求。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景泰县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8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