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262042378404828X7/2023-00002 生成日期: 2023-06-20
文       号: 景政办发〔2023〕83 号 关键字: 耕地,质量,土壤,技术,农业
所属机构: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机构:
景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景泰县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2023 年—2030 年)》的通知
信息来源:景泰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6-20 09:19
浏览次数:

景政办发〔2023〕83 号

景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景泰县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2023 年—2030 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

现将《景泰县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2023 年—2030 年)》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工作职责,抓好贯彻落实。

景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 年 5 月 25 日

景泰县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

(2023 年—2030 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中 央关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增施 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新型高效肥、 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与改良技术、应用 土壤调理剂等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质资源 转化利用,减少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 一)坚持量质并重、保护提升。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 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理,推动各乡镇党委政府落实“质量底线”,划定耕地质量保护的 “硬杠杠”。

( 二)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根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 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组装治理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三)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粮食主产区及特色优势 种植区为重点,连片治理、建一片成一片。着眼长远,持之以恒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四)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创新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机 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每年明确预算相应比例配套资金,特 别在资金筹措上建立落实土地出让金回补制度,充分调动农民、 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团体积极性,形成合力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格局。

三、发展现状

( 一)土类土属。景泰县耕地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灰褐土、黑 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灌淤土、灌漠土、潮土、水稻土、风沙 土、草甸盐土、石质土、新积土和粗骨土,共 13 个土类,17 个亚类,31 个土属,44 个土种。

( 二 )等 级 划 分。 景 泰 县 耕 地 面 积 为 78145.79 公 顷 (1172186.85 亩),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 6.16 等。耕地质量等 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二至十等。其中二等地耕地质量最好,十 等地耕地质量最差。 二等地 290.51 公顷(4357.65 亩), 占总 面积的 0.37%;三等地 4219.69 公顷(63295.35 亩) 占 5.40%; 四等地 9011.37 公顷(135170.55 亩)占 11.53%;五等地 18823.21 公顷(282348.15 亩)占 24.09%;六等地 18506.70 公顷(277600.50 亩)占 23.68%;七等地 8534.39 公顷(128015.85 亩)占 10.92%; 八等地 6009.31(90139.65 亩) 占 7.69%;九等地 8004.62 公顷 (120069.30 亩) 占 10.24%; 十等地 4745.99 公顷(71189.85亩) 占 6.07%。

(三)养分含量。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 17.21g/kg、全氮平均值为 1.17g/kg、有效磷平均值为 22.42mg/kg、速效钾平均值为 207.3mg/kg、土壤 pH 均值为 8.48。

虽然景泰县耕地质量等级在逐年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各类耕地质量提升措施落实困难,缺乏统一规划等。为进  一步做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需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

四、工作目标

到 2025 年,全县耕地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耕地土壤 盐渍化、沙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 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生物群系逐步恢复。到 2030 年全县耕 地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 一)耕地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到 2030 年,全县耕地地力 平均提高 0.5 个等级,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 0.2 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 25 厘米以上。

( 二)有机肥资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到 2030 年,畜禽粪 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

(三)科学施肥水平持续提升。到 2030 年,测土配方施肥 技术覆盖率稳定在 95%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 43%,主要农作物亩均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五、技术路径和区域划分

( 一)技术路径

重点是 “ 改、培、保、控” 四字要领。 “ 改”: 改良土壤。 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治理水土侵蚀,改良盐渍化土壤,改善 土壤理化性状,改进耕作方式。 “培”:培肥地力。通过增施有 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 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通过粮豆轮作套作、固氮肥田、种植绿 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 “保”:保水保 肥。通过耕作层深松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推广保护性 耕作,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 “控”:控 污修复。控施化肥农药,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

( 二)区域划分

根据气候、土壤、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布局情况,景泰县大 致可分为三个农业生产区域。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针对耕地质量突出问题, 因地制宜开展耕地质量建设。

1.中北部灌溉农业区

本区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主要指景电一、二期灌区 和中电灌区,包括一条山、芦阳、草窝滩、喜泉、上沙沃、中泉、 寺滩、漫水滩和红水等乡镇,土壤类型绝大部分为淡灰钙土。该 区地势平坦,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引水灌溉条件好,海拔 1500 ~  1800m,属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在芦阳、 中泉等地的原古老灌区有小面积的灌漠土,在景电二期灌区的北部地区分布灌溉风沙土,漫灌导致次生盐渍化的加重。

该区耕地质量主要问题是土壤肥力较低,土壤盐渍化、沙化和地膜残留污染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主要措施:沙化耕地可以通过采用免耕秸秆覆盖技术,有效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风蚀沙化;以肥改土、种植绿肥、施用 腐熟的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 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增加耕作层、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作条件;衬膜造田技术,防治土壤水肥淋失,节水保肥。

盐碱耕地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开挖排碱沟建立多级别排水系; 采用生物措施:种植适宜的耐盐植物;农艺、物理化学措施:平  整土地、覆盖栽培、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水盐调控措施:实行“上  控、 中提、下排” 的调控措施。上游地区控制灌溉量减少漏水, 中游适当提取地下水和河水配合灌溉,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渍化,下游健全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到临界深度以下。

2.东部沿黄灌溉农业区

主要包括五佛乡大部分和中泉、芦阳等乡镇的小部分地区, 土壤类型有灌淤土、潮土和水稻土。该区海拔 1300~ 1500m,为 全县最低处,热量条件好,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精耕 细作程度高,土地生产能力在全县属最高等级。主要种植作物有蔬菜、水稻、瓜类、红枣、苹果等。

该区耕地质量主要问题是排水不畅引起的土壤盐碱化。主要措施就是开挖排碱渠等配套工程。

3.中西部山地旱作农业区

包括正路镇全部、喜泉镇西部、中泉镇西部、寺滩乡的大部 和芦阳镇西南部,属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和 灰钙土等土壤类型, 以旱作雨养农业为主,海拔高且差别较大, 土壤类型复杂。根据海拔高度和土壤类型,可分为 4 个区域:其 一,在寿鹿山、昌林山海拔 2650m 以上地区分布有亚高山草甸土、 森林灰褐土和黑钙土,主要用于林、牧业生产,少量的耕种黑钙 土,近年来已全部退耕还林。其二,在海拔 2200m 到 2650m 之间 的山前地带和丘陵地区,是栗钙土的主要分布区,包括正路镇和 寺滩乡沿山一带,是我县旱作农业的主要地区,主要种植小麦、 青稞、豌豆、马铃薯等作物,耕地类型以旱砂田和洪水漫地为主。 由于气候冷凉、降雨量较大,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较多,含量在全 县较高。其三,在海拔 2200m 到 1760m 的山前冲积扇和沟谷阶地, 主要分布在寺滩乡和喜泉镇西部,土壤类型为灰钙土,耕地类型 为旱砂田和洪漫地。主要种植和尚头小麦、扁豆、马铃薯、胡麻 等作物,永泰川是全县旱砂田籽瓜的主要产区。其四,在海拔 1760m 以下地区,主要包括芦阳镇西南部和中泉一带,土壤类型 为灰钙土类中的淡灰钙土亚类,仍以旱砂田和洪漫地为主,由于 海拔降低,气温较高,降水量少,该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属全县 最低。主要种植小麦、胡麻等作物,芦阳镇十里沙河周边是全县旱砂田西瓜的主要产区。该区耕地质量主要问题是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抗旱能力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主要措施:瘠薄耕地可以通过秋翻地、深松耕地改善耕作层 土壤养分含量,及时整地保墒;平衡施肥技术,坚持测土配方施 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技术培肥地力。干旱耕 地通过扩建水利工程,用好景电一二期工程、引大入秦延伸正路 工程;改造陈旧的灌溉模式,发展以节水农业为主的新技术灌水模式,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

六、重点任务

( 一)基础地力保护提升。重点在基本农田上以提升有机质 含量为主,提倡大力施用腐熟农家肥,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全 面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发展种植以草木樨、紫花苜蓿为 主的绿肥种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整优化土壤碳氮比,优 化土壤结构,增强耕地保水、保肥和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能力。 重点是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深松整地。一是秸秆 还田培肥。在干旱灌溉农业区,支持开展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 田、过腹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连续实施 3 年以上。二是增施有 机肥。在畜禽粪便资源丰富的地区,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进行粪 污处理,开展畜禽粪便堆沤腐熟还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基础设施或有机肥厂(车间、堆沤池),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三

是种植绿肥。在灌溉农业区,每 2-3 年开展一次。

( 二)盐碱地综合治理。主要是沿黄灌溉农业区土壤盐渍化的综合治理。以降低盐碱含量和危害为重点,在排盐、隔盐、抑盐的同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流域、不同盐碱化发生程度,有 步骤、分阶段采取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工程措施等 综合改良。 轻度盐碱地:综合采取 “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 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垄膜沟灌+深松耕技术”,连续改良 3 年, 抑制盐害发生,做到有盐无害。中度盐碱地:综合采取“冬泡地 +挖沟(井)排碱+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种植 绿肥)+高效农田节水+种植耐盐碱作物+深松耕技术”,连续改 良 4 年,使土壤含盐量达到轻度水平。重度盐碱地:综合采取“冬 泡地+暗管排碱+铺沙压碱+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深松耕

技术”,连续改良 5 年,使土壤含盐量达到中度水平。

(三)污染耕地阻控修复。重点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化 肥农药减量控污和白色(残膜)污染防控。一是土壤重金属污染阻 控修复。在调查掌握重金属污染类型和程度的基础上,在工业及 采矿业发达区,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调酸钝化重金属,开展秸 秆还田或种植绿肥,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连续实施 3 年。二 是化肥农药减量控污。在林果及设施农业发达地区,调整化肥农 药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施药方式,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测 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技术,连续实施 3 年。 三是白色(残膜)污染防控。在景电一二期灌区及旱作农业区建设村、 乡镇、县三级残膜回收站点。

(四)新增耕地快速培肥。依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会同自然资源部门选择一批重点区域,实施新增耕地快速培肥工作,以快速活化土壤为重点,推广施用微生物、高碳等功能性有机肥和 土壤活化剂,配合秸秆还田、肥田作物种植、土壤改良剂施用和深松耕技术,快速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改善土壤耕作性能。

(五)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一是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发 改、水务等部门,以平衡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为重点,在配 套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按照不同区域、农作物生产和农 艺技术应用要求,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 有机质含量。二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投入。三是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利用肥水资源。

(六)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重点是建设耕地质量调查 监测网络和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组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 工作。一是建设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根据土壤类型、作物布 局、耕作制度、代表面积、管理水平、生态环境的差异,按照 10 万亩耕地设置 1 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开展耕地地力、 土壤墒情和肥效应监测。二是建设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完善县 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状况。到 2025 年 土壤三普工作完成后,建立全县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为农业行 政管理、政策制定、规划编制、 区划调整和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对全县耕地资源评价范围、评价 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 标两方面加强研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定期发布相关报告。

七、保障措施

( 一)强化组织领导。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是一项系统、 基础和长期工程。县农业农村局要成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推进落实指导小组,加强协调,搞好服务,保障各项措施落实。 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出发,把耕地质量建设 摆上重要位置;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细化实施工作,落实项 目资金,开展督导检查,保障行动有力有序开展,并要强化发改、 财政、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协调配合,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

( 二)强化责任落实。结合实施《甘肃省落实粮食安全省长 责任制监督考核办法》,严格落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责任,守 住耕地质量底线;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保护 和提升耕地质量。县农业农村局要会同自然资源局,认真做好占 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把好质量关,鼓励引导农业 生产者,特别是种粮大户、种植专业合作社等采取用地养地结合的措施,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县农业农村局要成立耕地质量提升行 动专家指导小组,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开展指导服务,把各项关 键技术落实到位;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 主体、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等广泛参与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成果 研究、转化、推广体系,对一些重点区域如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膜下滴灌)等实用性新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攻克技术瓶颈,集成组装一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的技术模式。要分区域、分土壤类型提出耕地质量建设和污染耕 地治理的技术方案,开展指导服务,落实关键措施,提升耕地质 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 计划,提高种粮大户、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耕地质量保护和科学施肥技术应用能力。

(四)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好耕地地力提升补贴、耕地保护 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高效农田节水、 水肥一体化等项目;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积极 争取财政等部门的支持,扩大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来源,增大资金 规模;创新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制定优惠政策, 通过补贴、贴息等方式,撬动政策性金融资本投入,鼓励、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五)强化法制保障。完善县域耕地质量标准体系,研究提  出耕地质量底线划定方法,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延伸绩效考核试点。 建立健全县域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完善县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建立耕地质量大数据库。

(六)强化宣传引导。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主题宣 传活动,大力宣传耕地质量保护的重要意义,推广用地养地和科 学施肥的典型经验,营造全县人民关心支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良好氛围。

解读材料:《景泰县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 (2023年—2030)》政策解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