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62042378404828X7/2024-00036 | 生成日期: | 2023-06-30 |
文 号: | 关键字: | 土壤,耕地,质量,技术,农业 | |
所属机构: | 景泰县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景泰县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 (2023年—2030)》政策解读 | |
信息来源:景泰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6-30 08:45
浏览次数:
|
|
|
|
为便于各部门及社会公众更好理解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景泰县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规划(2023年—2030年)》 (以下简称《规划》)相关内容,现就《规划》制定的背景、目标任务、技术路径和区域划分及主要内容等解读如下: 一 、 《规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 提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 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 还要提质量;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 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 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 规划,支持和鼓励耕地使用者采取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培肥地力技术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二、《规划》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到2025年,全县耕地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耕地 土壤盐渍化、沙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生物群系逐步恢复。到2030年全县耕地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一)耕地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到2030年,全县耕地 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 (二)有机肥资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到2030年,畜 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三)科学施肥水平持续提升。到2030年,测土配方 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43%,主要农作物亩均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三、《规划》的技术路径和区域划分是什么? ( 一)技术路径重点是“改、培、保、控”四字要领。 “改”:改良土 壤 。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治理水土侵蚀,改良盐渍化土 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进耕作方式。 “培”:培肥地力。 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通过粮豆轮作套作、 固氮肥田、种植绿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 肥力。 “保”:保水保肥。通过耕作层深松耕,打破犁底层, 加深耕作层,推广保护性耕作,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耕 地保水保肥能力。 “控”:控污修复。控施化肥农药,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 (二)区域划分 根据气候、土壤、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布局情况,景泰 县大致可分为三个农业生产区域。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针对耕地质量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开展耕地质量建设 1.中北部灌溉农业区 本区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主要指景电一、二期 灌区和中电灌区,包括一条山、芦阳、草窝滩、喜泉、上沙 沃、中泉、寺滩、漫水滩和红水等乡镇,土壤类型绝大部分 为淡灰钙土。该区地势平坦,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引水灌溉条件好,海拔1500~1800m, 属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在芦阳、中泉等地的原古老灌区有小面积的灌漠土,在景电 二期灌区的北部地区分布灌溉风沙土,漫灌导致次生盐渍化 的加重。该区耕地质量主要问题是土壤肥力较低,土壤盐渍 化、沙化和地膜残留污染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主要措施: 沙化耕地可以通过采用免耕秸秆覆盖技术, 有效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风蚀沙化;以肥改土、种植绿 肥、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 质含量,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增加耕作层、提高土壤肥 力,改善耕作条件;衬膜造田技术,防治土壤水肥淋失,节 水保肥。盐碱耕地通过水利工程措施: 开挖排碱沟建立多级 别排水系;采用生物措施: 种植适宜的耐盐植物; 农艺、物 理化学措施: 平整土地、覆盖栽培、施用土壤调理剂等; 水 盐调控措施: 实行“上控、中提、下排”的调控措施。上游地区控制灌溉量减少漏水,中游适当提取地下水和河水配合灌溉,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渍化,下游健全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到临界深度以下。 2.东部沿黄灌溉农业区 主要包括五佛乡大部分和中泉、芦阳等乡镇的小部分地 区,土壤类型有灌淤土、潮土和水稻土。该区海拔1300~ 1500m, 为全县最低处,热量条件好,灌溉便利,农业生产 条件优越,精耕细作程度高,土地生产能力在全县属最高等 级。主要种植作物有蔬菜、水稻、瓜类、红枣、苹果等。该 区耕地质量主要问题是排水不畅引起的土壤盐碱化。主要措施就是开挖排碱渠等配套工程。 3.中西部山地旱作农业区 包括正路镇全部、喜泉镇西部、中泉镇西部、寺滩乡的 大部和芦阳镇西南部,属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 栗钙土和灰钙土等土壤类型,以旱作雨养农业为主,海拔高 且差别较大,土壤类型复杂。根据海拔高度和土壤类型,可 分为4个区域:其一,在寿鹿山、昌林山海拔2650m 以上地 区分布有亚高山草甸土、森林灰褐土和黑钙土,主要用于林、 牧业生产,少量的耕种黑钙土,近年来已全部退耕还林。其 二,在海拔2200m 到2650m 之间的山前地带和丘陵地区,是 栗钙土的主要分布区,包括正路镇和寺滩乡沿山一带,是我 县旱作农业的主要地区,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豌豆、马铃 薯等作物,耕地类型以旱砂田和洪水漫地为主。由于气候冷 凉、降雨量较大,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较多,含量在全县较高。其三,在海拔2200m 到1760m 的山前冲积扇和沟谷阶地,主要分布在寺滩乡和喜泉镇西部,土壤类型为灰钙土,耕地类 型为旱砂田和洪漫地。主要种植和尚头小麦、扁豆、马铃薯、 胡麻等作物,永泰川是全县旱砂田籽瓜的主要产区。其四, 在海拔1760m 以下地区,主要包括芦阳镇西南部和中泉一带, 土壤类型为灰钙土类中的淡灰钙土亚类,仍以旱砂田和洪漫 地为主,由于海拔降低,气温较高,降水量少,该区域的土 壤养分状况属全县最低。主要种植小麦、胡麻等作物,芦阳 镇十里沙河周边是全县旱砂田西瓜的主要产区。该区耕地质 量主要问题是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抗旱能力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主要措施: 瘠薄耕地可以通过秋翻地、深松耕地改善耕 作层土壤养分含量,及时整地保墒;平衡施肥技术,坚持测 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技术培肥 地力。干旱耕地通过扩建水利工程,用好景电一二期工程、 引大入秦延伸正路工程;改造陈旧的灌溉模式,发展以节水农业为主的新技术灌水模式,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基础地力保护提升。重点在基本农田上以提升有 机质含量为主,提倡大力施用腐熟农家肥,推广增施商品有 机肥、全面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发展种植以草木樨、 紫花苜蓿为主的绿肥种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整优化 土壤碳氮比,优化土壤结构,增强耕地保水、保肥和满足作 物生长需要的能力。重点是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 肥和深松整地。 一是秸秆还田培肥。在干旱灌溉农业区,支持开展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快速腐熟还田, 连续实施3 年以上。 二是增施有机肥。在畜禽粪便资源丰 富的地区,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进行粪污处理,开展畜禽粪 便堆沤腐熟还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或有机 肥厂(车间、堆沤池),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三是种植绿肥。在灌溉农业区,每2-3年开展一次。 (二)盐碱地综合治理。主要是沿黄灌溉农业区土壤盐渍化的综合治理。以降低盐碱含量和危害为重点,在排盐、隔盐、抑盐的同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流域、不同盐碱化 发生程度,有步骤、分阶段采取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化学 措施、工程措施等综合改良。 轻度盐碱地: 综合采取“增施 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垄膜沟灌+深松耕技术”,连续改良3年,抑制盐害发生,做到有盐无害。 中度盐碱地: 综合采取“冬泡地+挖沟(井)排碱+增施有机 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种植绿肥)+高效农田节水+ 种植耐盐碱作物+深松耕技术”,连续改良4年,使土壤含 盐量达到轻度水平。 重度盐碱地: 综合采取“冬泡地+暗管 排碱+铺沙压碱+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深松耕技术”,连续改良5年,使土壤含盐量达到中度水平。 (三)污染耕地阻控修复。重点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化肥农药减量控污和白色(残膜)污染防控。 一是土壤重金属 污染阻控修复。在调查掌握重金属污染类型和程度的基础上, 在工业及采矿业发达区,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调酸钝化重金属,开展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连续实施3年。二是化肥农药减量控污。在林果及设施农业 发达地区,调整化肥农药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施药方式,推 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 绿色防控等技术,连续实施3年。 三是白色(残膜)污染防 控 。在景电一二期灌区及旱作农业区建设村、乡镇、县三级残膜回收站点。 (四)新增耕地快速培肥。依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会 同自然资源部门选择一批重点区域,实施新增耕地快速培肥 工作,以快速活化土壤为重点,推广施用微生物、高碳等功 能性有机肥和土壤活化剂,配合秸秆还田、肥田作物种植、 土壤改良剂施用和深松耕技术,快速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改善土壤耕作性能。 (五)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 一是农业农村、自然资源、 发改、水务等部门,以平衡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为重点, 在配套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按照不同区域、农作物 生产和农艺技术应用要求,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 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 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投入。 三是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利用肥水资源。 (六)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重点是建设耕地质量 调查监测网络和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组织开展耕地质量调 查与评价工作。 一是建设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根据土壤 类型、作物布局、耕作制度、代表面积、管理水平、生态环 境的差异,按照10万亩耕地设置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开展耕地地力、土壤墒情和肥效应监测。二是建设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完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面 掌握耕地质量状况。到2025年土壤三普工作完成后,建立 全县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为农业行政管理、政策制定、规 划编制、区划调整和生产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开展耕地质量 调查与评价。对全县耕地资源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进行全面 分析,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两方面 加强研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定期发布相关报告。 |
|